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,国产精品白浆无码流出,亚洲爆乳无码精品aaa片蜜桃,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自慰

當前位置:首頁 > 乳業百科

一杯牛奶背后的暗戰:劣奶是如何驅逐良奶的

作者:擠奶機設備來源:http://www.0391che.com/時間:2020-07-14
自去年6月正式實施生乳新國標,關于中國乳業標準之爭,早已吵得沸沸揚揚。
廣州市奶業管理辦公室負責人王丁棉一再炮轟:
“目前中國乳業行業標準是全球最差標準。”中國 “乳業泰斗”駱承庠接受《外灘畫報》專訪時認為,“如果繼續下去,中國的乳品工業恐怕要完了。”
此言和乳業專家魏榮祿如出一轍:“這10年來,中國的乳業幾乎是騙人的。但總有走不下去的時候吧?”
商人王夢林每年都要從墨西哥城往返上海兩次。女兒發現他在國內每天喝兩杯酸奶,而一到墨西哥,就自動減為一杯。
“我擔心父親是為了我們心疼錢,就勸他還是每天兩杯吧”。
女兒王乃塵在國外經營著三家皮包店。結果父親的回答出人意料—“墨西哥的酸奶比國內濃多了,一杯就抵得上兩杯。”
63歲的王夢林腿腳不好,他覺得“酸奶補鈣效果不錯,喝了關節就不痛了”。王家在墨西哥關于牛奶的故事不少:剛出國的那會,有一天他們發現冰箱里的酸奶有點過期了。“也就半天吧。根據在中國的經驗,我媽覺得這不算什么,就喝了。”結果,當天肚子發作被送到醫院打點滴。
“朋友們說,那是因為國外的酸奶,不像國內有那么多添加劑。
奶本身會壞得快,過期之后堅決不能喝。”
王乃塵有一個四歲的女兒,每天都喝鮮奶。她說墨西哥人都習慣出門帶一個瓶子,里面全是鮮奶。“適齡的孩子,喝奶粉的反而少。”
如果按照乳業專家魏榮祿教授的觀點來看,王乃塵一家才算得上“是真正喝到過牛奶的人”。
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,在中國乳業有58年的工作史,曾先后4次參與國家乳品標準的制定。一開始談到中國的那一杯牛奶時,他簡直是氣憤:
“現在大多數90后的孩子,根本不知道牛奶真正的滋味是什么。”
“中國出了個能人,別的國家不敢干的,他全敢干。”
魏榮祿氣呼呼地說:“既然你的奶號稱是宇航員和運動員專用的,那怎么又達不到2.95克(標注:每100克生奶中蛋白質的含量)和50萬(標注:每毫升生乳中的細菌總數)的標準呢?”
此時,關于中國乳業行業標準之爭,早已吵得沸沸揚揚。在去年6月實施的生乳新國標生效后,有報道引述業內人士的質疑認為“指標太松”。
01 “這種標準是中國乳業的恥辱”
6月15日,在中國奶業協會于福州召開的論壇上,廣州市奶業管理辦公室負責人王丁棉再次語驚四座:
“目前中國乳業行業標準是全球最差標準,其標準的制定被少數奶業巨頭綁架了。”
據王丁棉介紹,新國標主要體現在生乳“蛋白質含量”和“菌落總數”兩項指標。
“2010年以前,我國生乳收購標準是每毫升細菌總數不超過50萬個,蛋白質含量最低每100克含2.95克。按照生奶新國標,蛋白質含量由原標準中的每100克含2.95克下降到了2.8克,遠低于發達國家3.0克以上的標準;而每毫升牛奶中細菌總數的標準,卻由原來的50萬個上升到了200萬個,比美國、歐盟10萬個的標準高出20倍;目前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的標準都在20萬個以下。”
“這種標準是中國乳業的恥辱!”
王丁棉在電話里告訴記者:“你喝那全無營養的一杯牛奶,還真不如喝一杯白開水。因為白開水至少無害吧。”
此言一出,立即引發南方和北方乳業間的隆隆炮戰,蒙牛、伊利這兩大乳業巨頭均表示王丁棉的指責“純粹是炒作”,并決定“不對此作出回應”。
“乳業國家標準最早做初稿時,蒙牛制訂巴氏奶和超高溫滅菌奶的標準,伊利制訂的原奶收購標準,光明制訂的是酸奶標準,這對國家標準的影響肯定是存在的。”參加過乳業國家標準制定的專家魏榮祿表示。
7月3日,據媒體報道,光明乳業總裁郭本恒在一個論壇上指出:“我們的生奶標準,幾乎是全世界最差的。垃圾制造出來的,只有垃圾。”
正當人們為郭本恒第一個公然支持王丁棉言論、“炮轟”乳業標準而叫好時,光明乳業很快通過官方網站發布聲明稱:郭本恒的發言被一些媒體夸大,他并非在“炮轟”行業標準,本意為呼吁行業加強自身奶源建設,全面樹立國際水準,為消費者提供更高質量的乳品。
另一方面,內蒙古奶業協會秘書長那達木德則表示:“我們的乳業國家標準的確不高,但這都是為了顧及國情。”
他指出,目前我國奶牛養殖業的實際情況是:小規模散養比例較高,占比超過70%;100頭以上規模的奶農不到30%。“小規模散養不是規模化養殖,經常是自家種什么,就給奶牛吃什么,蛋白質含量不穩定。”最后,那達木德說:“如果我國大幅提高奶業的標準,將近70%的奶農將不得不倒奶甚至殺奶牛。”
“國情?”魏榮祿提及此節有些憤憤不平,“為什么要說謊話騙人呢?現在又拿出國情來當遮羞布了?”
上海奶業協會原副秘書長顧佳升則在給友人的一個郵件里寫道:“十年來,全國的老百姓都以為來自大草原的(是)優質牛奶,心甘情愿地掏出真金白銀,營造了幾個特大型的乳品企業。
到了今天,內蒙的幾個人才告訴大家:他們那里沒有好牛奶,那里實在不行!需要降低國家標準、繼續扶持一把才能活下去。”
對此,王丁棉則直言:“事實上,在中國生乳蛋白質含量達到2.95以上,并不困難。別看只有一個點,但對于消費者來說,就意味著營養損失。”
此前,中國奶協顧問曾壽瀛曾拿出過這樣一組數據:福建南平的一家乳制品生產企業,從2007年到2009年生鮮牛乳主要指標中,除了個別月份乳蛋白的含量在2.96以上,其他均在3.0以上,2009年4月份的最高數值達到了3.08。“我看到材料上介紹的,內蒙、黑龍江有6%和10%的奶牛達不到2.95,只能達到2.8,那么這些地方是不是應該分析一下,他們為什么達不到?”曾壽瀛表示。
爭論各方意見不一。那么,中國生鮮牛乳的乳蛋白,到底能否達到2.95的標準?
記者專程到北京采訪了中國“乳業泰斗”駱承庠。
87歲的駱承庠是中國現代畜產品加工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,也是國內唯一的動物食品科學博士點的博士生導師,如今早已桃李滿天下。
光明、三元、新希望、均瑤、蒙牛、完達山等南北乳業企業高層中都有他的學生。
光明乳業總裁郭本恒是駱承庠指導的博士生,蒙牛高層也有駱承庠的學生。“蒙牛還在2008年邀請我去做顧問,”他告訴記者,“我寫了一封信拒絕了。”
而在黑龍江、湖南、福建等南北各大牧場,駱承庠也是弟子眾多。“所以,我對現實知道得很清楚。”
“我覺得2.95的標準是可以達到的。”年近九旬的駱承庠老人思路清晰:
“標準不能定得這么低。”
事實上,“只要舍得給牛精飼料和優質牧草,不用三五天牛奶中的蛋白質含量就會得到提高。”他拿出一個綠色的小冊子給記者看:
“韓國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總數標準是多少?5000。我們國家是多少?200萬。這不是在開玩笑嗎?”
“如果這樣繼續下去,中國的乳品工業恐怕要完了。”駱承庠憂心忡忡地向記者表示。
此言和遠在四川的魏榮祿如出一轍。魏榮祿教授很斷然地告訴記者:
“這10年來,中國的乳業幾乎是騙人的。但總有走不下去的時候吧?”
02“在發達國家,常溫奶很少有人喝”
駱承庠老人的家門口有一個奶箱,老人每天都喝工人送來的鮮奶。作為乳業泰斗,他深知不同熱處理方法對于牛奶營養價值的損耗,差異有多大?見到記者,駱承庠老人說的第一句話就是:
“如果真想推動我國的乳業,就一定要發展巴氏奶,因為它營養最高啊。”
事實上,在王丁棉看來:這場乳業國標之爭,本質上就是巴氏奶和常溫奶的戰斗。
“它相當于針對巴氏奶實行了一次斬首行動。菌落總數提至每毫升200萬個,用這樣的牛奶做巴氏奶,不但風味、營養受到影響,還會引發一些不確定的食品安全因素,但這對于超高溫加工的常溫奶倒是影響不大。”
王丁棉說。按照菌落總數每毫升200萬的標準,如果在現實生活中,這意味著怎樣的一番景象?農業部奶及奶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室主任、王俊博士指出:
“如果是50萬的話,奶站應該看起來比較干凈;200萬的就有點臟了,基本上夏天蒼蠅滿處飛,地面上會有一些殘余的牛奶散落,衛生設備有些時候可能會聞到一些異味。”
那么,為什么新國標會就低不就高?“標準討論期間,我們一直反對降低標準,但是反對無效。”
魏榮祿說。駱承庠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:“我們幾個八十幾歲的老頭,現在最大的作用,就是可以說幾句真話。”
遺憾的是,地方奶協和專家提的20條意見,基本沒有被采納。
王丁棉則指出:“有些大企業也希望降低標準,因為低標準的奶源不能做巴氏奶,就由做常溫奶的大企業收購。這種市場競爭根本不用價格戰來打你,從奶源就把你斷了。這也導致巴氏奶在我國液態奶中所占的份額不到20%。而在發達國家,常溫奶被稱為罐頭牛奶,很少有人喝。”
“事實上,以常溫奶為主流的國家,制定偏向于常溫奶的條例,亦不奇怪。”王丁棉指出。在中國,乳業企業參與起草標準的事情早已發生過。根據伊利的公告,僅2007年伊利就參與制訂了生乳以及乳制品等14項產品標準和衛生標準,參與起草完成了《乳粉》、《生鮮牛乳收購標準》、《干酪》等7項國家標準。另一個參與《乳粉》標準起草的企業則是三鹿。
“在美國,有時候你開車開過五個州,大概都買不到一罐常溫奶。”王丁棉非常鮮明地贊同巴氏陣營,雖然他告訴記者:“我不是什么巴氏奶的代言人,我只是花了十幾年時間研究它。”
但這一點恰巧會被對手詬病。在蒙牛、伊利等兩大企業中,就有人表示:“奶協在為巴氏奶呼吁。
而這一年里,兩大常溫奶企業中,蒙牛美譽度不好,伊利處于負面打擊中,乳品工業協會遭遇三聚氰胺賠償基金的質疑,南方的巴氏奶生產企業可能認為抓到了一個好機會,所以發起這次質疑。”
果真如此嗎?駱承庠搖搖頭。“巴氏奶優于常溫奶,這是有科學依據的。這不是門派之爭,發達國家的乳品工業已經印證了這一點。”
駱承庠老人屋子里的書很多,每說到一段,他就習慣性地去找資料來做注解。
在駱承庠老人家中,他給記者拿出一本論文集。在近20篇文章里,有一個列表被不同的乳業專家反復引用了三次,那是出自國際奶業協會的“巴氏殺菌奶和超高溫滅菌奶的區別”。
“消費者可能并不清楚,市場上銷售的液態牛奶主要分為巴氏奶和常溫奶兩種。這個表列得非常清楚。”
駱承庠不厭其煩地一項一項給記者解釋:“巴氏奶是由采用巴氏殺菌法加工而成的鮮奶,采用72-85℃的低溫殺菌,一般保質期較短,但保存了絕大部分的營養和口感。常溫奶則是通過130-150℃超高溫滅菌的牛奶,常溫下可以保存1個月以上。”
營養專家指出,就單一食品的綜合營養而言,到目前為止,還沒有第二種食品可以勝過牛奶。駱承庠對此十分認同,世界上食物千萬種,但唯有鮮奶含有細胞合成的活性生物物質,能增加細胞活力和免疫力。這種牛奶的獨特價值在于它是唯一有活性的食物,而多數閹割了這種活性的牛奶或者乳制品,也就喪失了其價值的大部分。
“而常溫奶在超高溫的制作過程中,就喪失了很多營養,成了蠢牛奶。”
更為嚴峻的是,駱承庠指出:“截至目前,我國各種奶制品產品標準中,只有《巴氏殺菌奶》一個條例規定,巴氏殺菌奶只能以生鮮奶為唯一原料,其他產品如常溫奶、酸奶等,均允許使用奶粉還原制造。”
我國一直是一個奶源嚴重缺乏的國家。自1983年以來,中國接受了聯合國世界計劃署(執行期間改為歐盟)的奶類無償援助項目。期間,直接接受援款10.5億元,國內配套資金17.4億,累計使用了9萬噸脫脂奶粉和3萬噸無水奶油,共生產了近百萬再制奶—按照規定以30%-50%的比例與生產所在地的生鮮奶相互混合后供應市場。為此,農業部還設立了“國家奶類發展項目辦公室”。
這一援助計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奶業發展,但造成最大的不利影響卻是致命的—此后,幾乎所有乳及乳制品,都被允許使用“還原奶”作為原料。
早在2003年,王丁棉就第一個揭露了蒙牛等企業利用“還原奶”制造常溫奶的事實。“當時,國外奶粉進口到岸價在1.5萬元/噸,一噸奶粉可以還原成八噸液態奶,而八噸液態奶在廣東地區收購價就達到了2.5萬元/噸。簡單計算,乳制品企業在‘鮮’奶中每兌入一噸奶粉,就在收購價上便宜1萬元。”
“但這樣用還原奶制造常溫奶,經過了兩次高溫,營養幾乎消失殆盡。”
駱承庠說。最要命的,“消費者并不知情,因為包裝盒上很有可能赫然印著‘鮮奶’或者‘純牛奶’等字樣。”
“日本人推廣巴氏奶,每天一瓶奶給小學生們,這讓他們的身體素質指標在十幾年間得到飛速提高。但是,我們國家用常溫奶做學生奶,收到這樣的效果了嗎?”王丁棉質問道。
“說到底,最后還是孩子們遭罪。”魏榮祿在電話那頭,長長地嘆口氣,沉默了。
03 劣奶是如何驅逐良奶的
1999年,福建長富乳業投入6億建設了34個牧場。同年,剛剛創立的蒙牛全部資本加起來,也不過是長富的一個零頭。
有幾年,駱承庠專門去長富乳業調研。他興奮地發現:“中國的牧場完全可以達到國際水準。當時,長富生產的生乳細菌群落只有10萬。”但是好景不長,到了2005年,長富乳業陷入困境,他們找到了蒙牛。
為了確保奶源自建牧場,為什么反而令乳制品企業陷入窘境?
長富乳業副董事長蔡永康認為,資金分配是最大的差異。“比如100元,我們投入80元到牧場,15元到生產設備,廣告銷售費用可能5元都不到。而蒙牛是80元在市場,15元在生產,正好和我們是倒過來的。”
按照國際傳統乳制品企業的慣例,奶牛養殖生產、奶品加工、奶品銷售三個環節的資金占有率通常是6:3:1。但王丁棉發現:“過去10年,伊利和蒙牛在奶源的建設上,投入最多在3億元。但是在營銷和奶品加工的投入上,兩家均達到了百億元以上。”
當年投入的蒙牛澳亞國際牧場,一直是蒙牛引以為傲的一個窗口。但很少有人意識到,在這個國內第一個萬頭奶牛的牧場里,蒙牛當時只是一個小股東。
2008年9月5日,蒙牛宣布以8966萬元的價格收購澳亞國際牧場70%的股權,成為牧場的實際控制人。“實際上,在蒙牛全面收購前,一頭自己能完全控制的奶牛都沒有。”王丁棉給記者算了筆賬,“如果按照蒙牛此前持有澳亞國際牧場的股份折算,2008年以前,蒙牛實際上擁有這個牧場3000頭奶牛。”
王丁棉說:“在整個中國奶業產業鏈條里,奶牛養殖生產、奶品加工、奶品銷售三個環節的利潤是1:3.5:5.5,這個數據是我在幾年前算出來的。但今天看來,奶業產業鏈還在惡化,這個數據如今是0.8:3:6.2,奶品銷售環節的利潤還在不斷上升。”
“劣幣是如何驅逐良幣的?”王丁棉告訴記者:
“這其實很簡單。大的企業比如蒙牛、伊利和包裝企業利樂捆綁起來,他們一起對消費者進行了錯誤的引導消費。”
據王丁棉介紹:“全國大的乳制品企業,基本分兩種運作法。一是資本運作型,這一陣營里有蒙牛、伊利、飛鶴,還有倒閉的三鹿和湖南太子奶。而河北三元、上海光明、南京衛崗則是實業型,他們大多會重視牧場的建設,作風踏實。”
“蒙牛的做法最激進,就如火箭一般沖上天空。它的策略是不計成本地運用廣告,占領最大部分的市場,然后用單一產品的高利潤再來回補企業。”
王丁棉舉例說,“比如蒙牛的特侖蘇奶,其利潤就高得驚人。不是50%的問題,而是100%-150%。雖然蒙牛動輒要花費數十億的廣告費,但僅特侖蘇奶一項,就能迅速為其補血。”
“而且,那些巨額的廣告費,又不是蒙牛買單,還不是消費者買單了!羊毛最后還是要出在羊身上。”
1999年創立之初,蒙牛花了100萬在央視打廣告,并且在沒有廠房、沒有奶牛的情形下完成了近4000萬的銷售額。
事實上,蒙牛崛起的十年,正是中國巴氏奶全面敗北給常溫奶的十年。
蒙牛崛起之時,它還找到了自己的盟友利樂公司。“當時,利樂公司甚至送生產線給蒙牛。”駱承庠老人透露。那時,利樂公司剛好開發了利樂枕,保質期僅為45天,比此前的利樂包8個月的保質期短很多,但是價錢便宜。利樂一開始找到了伊利,但被拒絕。后來,蒙牛下了訂單,因為其需要推出比利樂包便宜的產品。當時,蒙牛新近崛起,如果采用巴氏殺菌工藝生產鮮奶,在銷售渠道上要受冷鏈的限制,只有常溫奶才能繞過那些乳業巨頭。
在利樂進入中國的頭15年,中國的乳制品行業絕大部分液態奶產能都是基于巴氏殺菌工藝,他們不需要利樂。但在利樂包裝革命的支持下,中國乳制品行業開始變局—常溫奶產品和企業異軍突起,蒙牛從2001年到2007年收入增長了44倍。
與之伴隨的是巴氏奶的全面淪陷,無論是光明、三元還是新希望,都在苦苦支撐。
駱承庠還指出另外一個常被忽略的問題,“常溫奶是一個高能耗的品種,不僅生產中的高溫不利于節能減排,其包裝材料也是無法降解的,如果沉降在農田里,是非常嚇人的。”老人甚至提出,“如果造成實際污染,利樂現在就要開始賠付。”
猶如一個潘多拉的盒子被打開,常溫奶挺進市場后,出現了一系列的怪局。一開始是一個技術難題—牛奶分層。如果按照正常的做法,解決之道是選擇細菌總數小于50萬的生鮮奶源,但很多連奶牛都不愿意養的乳品巨頭肯定不愿意用此方法。于是,多數的常溫奶廠家選擇了另一條道路:
往牛奶里加穩定劑和乳化劑。
當第一個層面的技術被解決后,廠家發現因為加熱溫度過高,牛奶的口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。于是,調香的添加劑開始大顯身手,“草莓、菠蘿、香蕉”應有盡有,中國市場上的乳制品種類開始數倍于國外市場。
許多美國乳業專家常常看不懂中國的奶制品行業。因為按照美國的管理法規,如果在原料奶里摻加添加劑,就會被判刑。
無獨有偶,《生鮮牛乳收購標準》總是在關鍵時刻發生變化。1986年的《生鮮牛乳收購標準》里,就不再對提取物和添加物等進行字面約束。此后,牛奶就與其他食品共同接受有關食品添加劑的約定保護。
  • 質量保證

    采用100%優質原料
  • 快速發貨

    發貨速度快免費安裝指導
  • 維修服務

    發貨起12個月內免費維修
  • 售后服務

    全年無休接受服務請求

如果您需要產品報價或其他服務,可立即撥打電話或者點擊下方的在線咨詢和我們聯系!

免費咨詢熱線: 0373-5099016
咨詢優惠報價

新鄉市新東輕工機械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(c)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19551號

網站地圖 擠奶機案例擠奶機設備